中国抗战贡献最大的国际友人 他是唯一一个参与高层决策的外国人
出生于贵族之家的青年教授Michael Lindsay(中文名林迈可),放弃了英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出于正义感和对中国人民的挚爱,与他的中国夫人和其他外国朋友们一起在关键时刻加入到中国反抗日本法西斯的行列,利用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资源献身于八路军的情报和新
出生于贵族之家的青年教授Michael Lindsay(中文名林迈可),放弃了英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出于正义感和对中国人民的挚爱,与他的中国夫人和其他外国朋友们一起在关键时刻加入到中国反抗日本法西斯的行列,利用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资源献身于八路军的情报和新
1937 年,侵华日军的铁蹄无情地践踏南京,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让这座城市瞬间沦为人间地狱。在那无尽的黑暗中,有一群国际友人,他们和南京民众一起守护生命。
王家川的英勇事迹在《抗敌报》刊出后,平山县掀起新一轮的参军支前热潮。
来自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战士和国际友人曾跨越山海积极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血与火铸造的友谊历久弥新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80年前,英国青年乔治·何克病逝于甘肃山丹他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中国报道中国战事、揭露日军暴行还参与创办学校“为中国的黎明培育新人”他和八路军战士同吃同
王家川的英勇事迹在《抗敌报》刊出后,平山县掀起新一轮的参军支前热潮。
1937年8月28日 成千上万的平民聚集在上海南站, 试图逃离这个随时要化为火海的城市, 伴随着日军轰炸机的 呼啸, 一颗颗炸弹从天而降, 刹那间 天桥倾倒 , 站台崩塌 血肉横飞.....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40多天里,30万同胞惨遭杀戮。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曾有许多国际人士冒险留在南京,建立保护平民的“安全区”,其中就包括当年只有26岁的丹麦人——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辛德贝格坚守江南水泥厂
王家川的英勇事迹在《抗敌报》刊出后,平山县掀起新一轮的参军支前热潮。
80年过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依旧血脉偾张。那是一段靠鲜血、钢铁和信念铸就的岁月。东方战场,既是中国军民的浴血抗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志士跨越国界、共同抵抗侵略的真实缩影。今天,当我们重温那段历史,不只是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提醒:谁想篡改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史实展前厅。“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暑期班的十余名海外学生,戴上讲解耳机,正测试音量。室外阳光明亮,室内问询声、交谈声、引导声交织在一起,他们即将“看见”那场发生在88年前的惨案。
1939年10月14日,库里申科率援华航空志愿队轰炸机大队突袭日军汉口机场,重创日军,在返航途中遭敌方拦截,库里申科胸部和左肩中弹负伤,所驾轰炸机一侧发动机被击中。为保护战机和地面民众,库里申科毅然放弃跳伞,选择在四川万县陈家坝地区长江江面迫降。两名战友游上了
● 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专家。1938年赴中国抗日战场,践行“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救治大量伤员、培养大批医务人员。1939年抢救八路军伤员时感染牺牲。
要说作为那些在抗日战争期间帮助过我们的国际友人们,像德国的约翰.拉贝、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先生、美国人明妮.魏特琳、丹麦人辛德贝格先生等等,他们的大义之举足以让我们铭记于心;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一群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国际友人跨越山海,来到战火纷飞的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他们与中国人民一道写就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壮丽篇章。
当地时间8月21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驻丹麦大使馆联合辛德贝格基金会、南京大学、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纪念丹麦友人辛德贝格活动。中国驻丹麦大使王雪峰、辛德贝格家族成员、丹国家历史博物馆、南京大学、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
最近,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一幅幅不被日军允许公开的照片,真实纪录着那段惨痛历史。照片只是记录事实的介质,日军想要掩盖的,是他们惨无人道的屠杀行径。黑暗日子里也有微光,国际友人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的瞬间,定格在一张张模糊黑白照片里,多年以后依旧让我们热泪盈眶。
最近,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一幅幅不被日军允许公开的照片,真实纪录着那段惨痛历史。照片只是记录事实的介质,日军想要掩盖的,是他们惨无人道的屠杀行径。黑暗日子里也有微光,国际友人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的瞬间,定格在一张张模糊黑白照片里,多年以后依旧让我们热泪盈眶。